地理资源所邵全琴团队发布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范围数据集

       近期,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遥感评估研究团队(负责人:邵全琴研究员)通过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网络云平台(http://www.nesdc.org.cn)发布了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范围数据集,用户可在线访问获取数据。相关研究成果以“2000—2019 年中国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遥感评估”为题发表在《地理学报》期刊。

       为了实现《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》(1998 年11月)中提出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,中国政府陆续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、退耕还林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(第四期和第五期)、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、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(第二期、第三期)、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(2005 年启动)、退牧还草(2003 年启动) 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2019 年,中国重大生态工程的总投资已经超过17000 亿元。

图 1 中国9大生态工程实施区域叠加分布图

       为评估重大生态工程实施20 年的生态效益,研究团队提出了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生态效益评估理论框架,选取了生态系统宏观结构、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3 大类、生态系统类型面积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、植被覆盖度、水源涵养、水土保持、防风固沙6 个一级指标和9 个相关二级指标,利用地面和遥感数据,结合模型模拟,生成了长时间序列评估指标参数数据集,定量评估了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20 年后的生态效益。

图2 中国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恢复态势空间分布

图3中国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空间分布

       研究结果表明:生态恢复程度中等、较高和高的区域面积分别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4.1%、11.9%和1.7%,生态工程实施数量越多的地区,生态恢复程度越高,生态恢复程度较高和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、北方农牧交错带、东北平原、川滇黔渝湘结合部等地区;气候因素和生态工程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5.4%和14.6%,对水蚀模数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9.5%和30.5%;中国植被覆盖度有20%的恢复潜力,森林植被覆盖度恢复潜力为6.4%,草地植被覆盖度恢复潜力为23%;气候条件是生态恢复的重要限制因素,生态恢复程度较高和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年均温大于0 ℃和年降水量大于300mm的地区。

       本次发布的数据集为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范围数据集,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、退耕还林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、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、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、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、退牧还草等9个重大生态工程空间实施范围。后续团队将持续整理发布评估指标参数数据集。

图4中国主要重大生态工程空间分布

       该项研究工作和数据制备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(2017YFC0506501)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(XDA23100203)的资助。

       论文信息:邵全琴, 刘树超, 宁佳, 刘国波, 杨帆, 张雄一, 牛丽楠, 黄海波, 樊江文, 刘纪远. 2000—2019年中国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遥感评估[J]. 地理学报, 2022, 77(9): 2133-2153. https://doi.org/10.11821/dlxb202209001

       数据集下载页面:http://www.nesdc.org.cn/otherProject/index?menuId=team&projectId=13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