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站推介 | 清原森林站

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/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(简称“清原森林站”)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(简称“沈阳生态所”),始建于2002年,2014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(CERN),2020年进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。清原森林站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(简称“清原县”)大苏河乡国营大苏河林场大湖工区(地理坐标: 41 º51′9.94″N,124 º56′11.22 ″E),距沈阳生态所190 km;该区域属长白山余脉,是温带森林(次生林生态系统:次生林与镶嵌其内的人工林组成)的代表性区域,属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“两屏三带”和《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》“三区四带”中唯一森林带——东北森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 

图1 站区全貌

清原森林站拥有站区国有土地使用权,建有实验楼、综合楼、公寓楼、食堂等可满足科研、生活的基础设施3210 m2;拥有典型次生林生态系统研究、观测、试验林地1350 ha,已设置固定试验样地360 ha。建有次生林生态系统科研样地群、清原科尔塔群、森林水文站网、森林野外增温样地、信息化平台等大型重要观测/研究设施。建有中美森林培育与生态联合实验室、科尔森林痕量气体与同位素通量监测研发联合实验室;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、辽宁省科普基地。

2 清原科尔塔群

清原森林站聚焦森林生态屏障功能高效、稳定与可持续的国家战略需求,主要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结构、功能与调控,干扰对森林(次生林)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影响,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过程,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形成机制与提升技术,以及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精准提升与资源高效利用等研究;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、粮食安全,实现“两山论”、“碳中和”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,推动林学、生态学等学科发展提供科技支撑;致力于打造成“观测-研究-试验-示范-教学-科普”一体的综合野外平台。

多年来,在“973”计划项目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,国家基金重大项目、“杰青”/“优青”、重点项目,中科院“百人计划”、前沿重点、信息化示范项目等资助下,清原森林站构建了多维森林结构新参数体系,创新了“森林生态保育-林下资源高效利用双赢模式”,完善了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制度等,为践行“两山论”做出重要贡献;率先提出适合防护林建设目标的经营理论与技术体系,创建了以塔群为纽带的“天-空-塔-地”立体+全息大型林业生态工程综合评估理论与方法,为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构建与经营提供精准方案与决策依据。

目前累计发表论文500余篇(SCI收录近300篇),获授权专利30余项,国家采纳决策建议10余篇,牵头完成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、获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1项、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、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,以及地方行业部门等科技奖励20余项,学术带头人获国际林联(IUFRO)科学成就奖等个人荣誉奖60余项。清原森林站现有学术委员会成员11人;拥有973、重点研发、重大基金首席、杰青、优青、海外客座教授,中科院百人计划、青年促进会、关键技术人才等一批中青年科学家组成的创新队伍。累计培养研究生、博士后逾百人;目前在站博士后、研究生40余人。

清原森林站将立足东北、面向全国、走向世界,建设成为集观测、研究、试验、示范、教学、科普和开发于一体,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,兼顾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多系统,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野外综合“超级站”;成为温带(东北)次生林生态系统资源、环境、生态功能等要素长期、系统观测基地,建成森林生态学、森林培育学、地球科学等领域创新研究基地,生态学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基地,区域可持续发展技术研发、集成与示范推广基地,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基地,大数据网络信息示范基地。牵头东北森林野外站联盟,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、实现两山论、碳中和、黑土地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科技支撑。

清原森林站秉持开放共享理念,热忱欢迎各领域科学家到站开展研究工作!